成语解释: |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
---|---|
成语出处: |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百度百科: |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他为人奢侈又刚愎自用,嗜酒如命,与大臣子皙矛盾很深,被子皙的侄子子驷杀死,变成一个厉鬼。人们听说伯有来了吓得撒腿就跑。子产立了公孙泄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后,厉鬼就立刻安息了。 |
成语拼音: | xiāng jīng bó yǒu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含贬义 |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他为人奢侈又刚愎自用,嗜酒如命,与大臣子皙矛盾很深,被子皙的侄子子驷杀死,变成一个厉鬼。人们听说伯有来了吓得撒腿就跑。子产立了公孙泄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后,厉鬼就立刻安息了。 |
英语翻译: | frighten oneself without reason |
近义词: | 自相惊扰 |
1、两篇文章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观点却是相惊伯有的。
宰相肚里好撑船
奔走相告
针芥相投
相映成趣
死伤相藉
出洋相
相须而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倒屣相迎
耳鬓相磨
相视失色
相沿成俗
相提并论
臭味相与
适以相成
反唇相讥
惊世絶俗
惊世震俗
失惊倒怪
惊才风逸
惊风怒涛
魂惊胆颤
惊弓之鸟
惊喜若狂
大惊失色
心惊胆裂
大惊小怪
惊心悲魄
胆颤心惊
得之若惊
虚惊一场
鬼哭神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