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
成语出处: | 《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成语例子: | 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声色俱厉的程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
百度百科: | 声色俱厉,形容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成语拼音: | shēng sè jù lì |
读音正音: | 色,不能读作“shǎi”。 |
成语易错: | 厉,不能写作“历”。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
成语辨析: | 声色俱厉和“正颜厉色”;都有“语言态度严厉”的意思;但声色俱厉偏重在态度凶;“正颜厉色”偏重指表情严肃。 |
成语典故: |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
英语翻译: | loud voice and stern expression |
近义词: | 正言厉色、疾言厉色 |
反义词: | 和颜悦色 |
1、当台上的蒋委员长声色俱厉地宣称此后治军要“始之以愧厉,继之以痛惩”的时候,台下听训的粤军将领们难免惶恐不安。
2、用几乎自残的手段还没逼退他们的攻击后,守备刘宏慌了,声色俱厉道。
3、母亲说话总是细声细语,从来没有声色俱厉地训过我们。
4、声色俱厉的批评了王宣之一顿,最后才拂袖而起,长叹一声,仿佛对这个侄子失望之极。
5、警察声色俱厉地喝住歹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6、弟弟这次的过错实在无法轻饶,难怪母亲声色俱厉地责骂他。
7、粗狂的声音制止了众人的怨言,声色俱厉,使得在场的人不寒而栗,吵闹的大厅中立刻一片沉寂,惟有呼吸之声,此起彼落。
8、小协警似乎是反应过来了,声色俱厉的说道。
9、曹氏声色俱厉的看着儿子,作势就要往墙上撞。
10、欧阳心声色俱厉,眼睛像是两把刀要切割龙猛。
声势烜赫
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气断声吞
一口同声
鸡声鹅斗
望尘僄声
声气相求
金声玉润
沈声静气
悄无人声
吠影吠声
百舌之声
不声不吭
恶声恶气
附耳射声
声若洪钟